| austria

音樂之都

轉機停留維也納幾天。晚上安排去最古老的聖彼得教堂聽音樂會。音樂之都,歷代音樂大師輩出,今晚的表演曲目也是全明星陣容。

一出場就是耳熟能詳的莫札特曲目。聖彼得教堂的空間音效太迷人,聲音輕柔溫暖,像是被濕熱的母親羊水包圍著,以新生的耳朵聽著音樂。怎麼都不像我之前在電視上聽過的同一首曲子,又細膩又輕快,可以很舒服輕鬆的聽完。

第二首,維瓦爾第的「四季」中的「夏天」。雖然印象中不及「春天」清新、「冬天」狂暴,今晚現場聽「夏天」,硬生生把我帶進樂曲中的情境。不虧是在維也納的演出,水準一流,把夏季驟雨的急促感,生動地用音樂表現出來。

第三首是我最期待的。之前看電影,又做了些功課,了解莫札特在寫這首曲子的背後神秘故事。到底有沒有黑衣人託付?這首曲子是不是莫札特寫給自己葬禮的?整首曲子有多少真的是莫札特寫的?因為這些撲朔迷離的背景,更使得這首追悼曲充滿戲劇張力,沒有悲傷的感覺,反而有些玄。

第四首舒伯特的「死與少女」,就明顯有些悲傷,某些時刻還有些悲憤。據說寫這首曲子時,舒伯特大病初癒,在死亡的陰影下,寫下與死神的對話。不採用兩把小提琴單挑大樑的模式,舒伯特賦予每個樂器獨特的特性,再把音樂揉捻在一起,有意思。

第五首的巴哈,行雲流水,熟悉的旋律輕盈的流瀉出來。美妙的音符迴盪在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教堂裏。聽到這裡早已沒有遺憾,心滿意足,可以帶著微笑上床睡覺。

但是最後這首曲目不熟悉,不是巴洛克音樂。氣勢是有的,比起前幾首來的現代感些,沒有繁文縟節的宮廷氣。一看名字,不是德國或義大利名字。查了才知道,是捷克人。曲目是在講美國的「新世界」,難怪有些牛仔味道。

最最後,安可曲。前奏一下,就知道接下來的旋律,熟得不得了!但是音樂造詣淺,說不出來曲名作者。直到音樂會都散場了,這個旋律迴盪在腦海,哼了一晚上,還是想不起來,真惱人!

(隔天一早,睡醒精神好,馬上想起來是Brahms 的「匈牙利舞曲」)


Loading...

Made by Leo with

&